透视中国电影发展问题及空间与可能性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23-05-03 09:52:06

透视中国电影发展问题及空间与可能性 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从电影强国建设的目标来研究中国电影

透视中国电影发展问题及空间与可能性
  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从电影强国建设的目标来研究中国电影,寻找有效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方法论。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拓展电影类型,创作更多高质量的影片,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养成更好的观影习惯。尤其是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群体,将进一步夯实中国电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观众基础。

  近年来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少挑战和考验,经历了“寒冬”,遇到挫折也有过失望,但中国电影人始终迎难而上,在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路上努力前行。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春节档的中国电影承载着多方希望迎刃而上,影片票房、口碑、内容既引起了观众的讨论,也让电影市场看到了积极的复苏信号。据艺恩内容智库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达158.6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春节档拉动1月票房创近十年来新高;在第一季度总的放映场次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影院观影人次自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回升,总观影人次3.37亿,同比上涨9.4%。现今,中国电影今年总票房即将突破200亿元。我们在为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感到欢喜的同时,也应该透过数据洞察其背后所体现出的中国电影的现象与问题。


观众观影习惯亟待培养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电影带来了许多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剧了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在此之前,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观影已经是中国电影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无疑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线上观影越来越成为更多观众的选择,另一方面许多观众的线下观影热情还有待恢复和调动。

  可以说,制约当下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棘手的是相当一部分年轻观众还没有养成走进电影院的习惯。对于许多年轻观众来说,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并不是刚需。我们观察到,有很多新影片,尤其是质量比较高、市场期待值比较高的影片,较少选择在所谓的“大档期”后一段时期上映。因为对于它们来说,这个时间段上映可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市场的角度讲,我们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市场的需求,开发更多有号召力的档期。

  针对不同的时期来量身打造适合的电影作品,从而实现全年电影市场的平衡发展和均衡发展,这是一个艰巨的、长期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培育观众的消费习惯,促进他们更多地走进电影院观影。因此,培养电影观众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把促进更多观众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当成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任务来抓,持之以恒、抓铁有痕。同时,还要促进核心观影群体以及更多观众养成更高观影频次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进而使高质量的影片愿意在“大档期”后一段时间上映,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让中国电影市场更加有序、生态更加优化。


电影的可预期性需要加强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电影还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即所谓“极限定档”“映后宣传”,造成了电影的可预期性减弱,许多电影的上映充满着不确定性。今年春节档以来,这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有影片在定档、撤档、改档之间徘徊,这也最终影响了电影的整体走向。影片上映时间的不确定性会降低影片的可预期性。以往一部电影上映前,电影相关方会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渠道进行多种形式的宣发,以期增加影片的市场表现,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这其中虽然存在着映后“自来水(观影后感觉良好、自愿为电影宣传的观众)”发酵的情况,但前期确定的宣发工作依然是一部影片宣发的重点。我们需要明白,电影是“注意力经济”,需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引发最大层面的观众的关注,从而充分实现应有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市场效益,社会效益就是“悬浮”的。而如果电影的可预期性降低,其营销、宣发也会难以与之相配合。如此,电影也就很难在更大范围内聚集更多观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观众在进行观影选择时,如果面对的是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情的影片,其购买决策会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观众更容易通过第三方信任经验,实现“信任转移”,从而帮助自己进行选择。如果电影很难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有效的、矩阵式的宣传,那么相应地其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难帮助观众实现“信任转移”。而如果观众难以完成“信任转移”,就很难对影片存有较高的期待值,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影的可能性。而观众观影期待的降低,也会影响电影创作者对影片的信心和热情。如此,就不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认知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的基本特性、本质,尊重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和规律,努力实现电影作为注意力经济的市场效应。这就需要电影相关方对电影制作、宣发有更长时间的布局,以增加影片的可预期性,让影片的宣发营销得以充分展开,以实现电影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


坚持电影多样化发展

  现今中国电影正处于不断恢复和调整的过程之中,想要实现中国电影可持续良性发展,意味着其需要坚持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发展。电影创作应该把艺术性和审美性追求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电影只有具备了思想性、艺术性,才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审美享受,电影创作才能够产生其应有的社会效益。近年来,中国电影不论是在电影创作还是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涌现了一批不论是在市场还是业界及观众认同度等方面都比较成功的作品,也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但需要意识到的是,这个经验应该是发展中的经验、生成中的经验,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对其进行总结,并将之视为电影获得市场效益的密钥良方。换句话说,电影创作和生产的经验不能模式化,不能公式化,而应该以开放性的态度寻求更大的包容性,实现多样化、多元化发展。

  可以说,电影创作和生产实现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就是电影创作和生产的生命线,否则极易使电影创作和生产失去本有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电影创作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历史、研究生活的过程中,对历史有新思考,对生活有新发现。同时,在艺术上实现创新表达,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从而与更大层面的观众达成共情、共鸣、共振,建立起情感共同体和审美共同体。不论是电影的叙事还是电影的影像呈现以及电影风格的表达,都应该探索多种可能性。中国电影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有智慧、有想象力、有创新精神的导演大胆尝试、探索,以拓展电影的无限可能性。同时,需要有更多的观众欣赏这样的电影,共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而今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从电影强国建设的目标来研究中国电影,寻找有效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方法论。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拓展电影类型,创作更多高质量的影片,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养成更好的观影习惯。尤其是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群体,将进一步夯实中国电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观众基础。当然,这个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电影行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电影的宽容、包容、理解、支持、爱护,从而形成有利于电影发展的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如此,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助推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繁荣发展,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编辑丨王金辉  责编丨戚媛
来源丨中国艺术报
投稿邮箱丨sdswlysw@163.com

最新热点

更多

透视中国电影发展问题及空间与可能性

透视中国电影发展问题及空间与可能性 中国电影虽然取...[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2023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漫画篇|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包括哪些权

2023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漫画篇|美术作品的著...[详细]

手握法律武器 维护合法权益

手握法律武器 维护合法权益 近日,知名艺...[详细]

奋进新征程 花开西海岸——第十三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即将在

奋进新征程 花开西海岸——第十三届中国民...[详细]

山东省文联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

山东省文联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