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首都首演侧记

来源:
时间:2015-05-29 12:09:11

5月16日晚,由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央视舞蹈编导龙阿朵创作的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在北京民族剧院成功首演。


  5月16日晚,由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央视舞蹈编导龙阿朵创作的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在北京民族剧院成功首演。该剧采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以及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在首都北京烧热了一塘乡愁。
 
  缘起爱心活动“花儿朵朵”
 
  5月16日和17日晚7时30分,北京民族剧院灯光璀璨,座无虚席。
 
  由黔东南州黄平县委、县政府联合山水空间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出品的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在北京民族剧院首演两场,向北京观众充分展现了一幅生动浓烈的贵州民族文化画卷。
 
  据了解,《巫卡调恰》的创作源于爱心捐赠活动“花儿朵朵”。
 
  该剧总导演龙阿朵是黄平人。据她回忆,2014年,她走进黄平县一个苗寨时,自己穿着雪地靴和厚厚的羽绒服仍觉得很冷,但看到那里的孩子们竟然穿的是凉鞋。于是,她立即牵头组织了一场名为“花儿朵朵”的爱心捐赠活动。也就是这次捐赠活动,使龙阿朵对家乡黄平县的苗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决定创作一部舞蹈作品—《巫卡调恰》,将苗族文化用舞蹈的方式传播出去。
 
  苗语“巫卡调恰”翻译成汉语就是“外婆的歌谣”。《巫卡调恰》剧情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追寻5000年迁徙的足迹”展开,悠远的古歌涌动着千年节奏,并将苗族的服饰、语言、歌谣、传说、仪式、习俗等联结在一起。
 
  全剧共分《序幕:古歌》、《不息》、《呼唤》、《幸福》、《兴旺》和《尾声:外婆的歌谣》六幕,总时长70分钟,全剧只用了20名舞蹈演员,其中80%是黄平县的苗族青年男女。
 
  源于“蝴蝶妈妈”的传说
 
  舞台上,6幕剧,始终有一棵枫香树,有一位蝴蝶妈妈就站在树下,树旁边,始终有一个燃着熊熊大火的火塘。这样的舞台布景,源于黔东南州苗族“蝴蝶妈妈”的传说,寓意深刻。
 
  “当看到外婆给孙女穿上苗装的那一段,我哭了。连续两晚上的演出我都看了,都哭了。”5月17日晚,身穿苗族盛装的女大学生吴初夏走出剧院,面对记者的采访,动情地告诉记者,《巫卡调恰》唤起了她浓浓的乡愁,她小的时候,就是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舞台上那位老外婆像极了她小时候的外婆。
 
  吴初夏是凯里市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她一直期待这台节目上演。她说,两场节目观看下来,果然不失所望。无论舞美、灯光,还是穿插在节目中的音乐,都带给她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美术学生,她对舞台布景、灯光更敏感,觉得整个舞台布景大气却又简洁,灯光在点与面的结合上恰到好处。虽然《巫卡调恰》是小制作,演员阵容也小,但整台节目却感觉大气恢宏。
 
  素有“百灵苗妹”美称的姜翠玉是凯里市舟溪镇的一名苗族姑娘,现今在北京工作,听说《巫卡调恰》来北京首演,她想办法订到了三张门票,并邀请另外两名凯里的姐妹一起观看了演出。
 
  “我自己是苗族,深爱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一定要来看看。”姜翠玉说,这样的演出让自己拾起童年的记忆,点燃浓浓的乡愁。
 
  因为她们仨特意穿戴了苗族盛装前来,刚到现场就引发一阵轰动。来自凯里的苗族女孩向达美告诉记者,“能在学校附近的剧场看到家乡苗族舞蹈诗的首演,心情无比的兴奋。”作为土生土长的苗乡人,向达美一直钟情于苗族文化,目前已经创作了几首与苗族有关的歌曲,其中由自己演唱的《醉美贵州》已在网络上发布。
 
  黄平籍青年导演陶明喜观看节目后说:“在北京看到家乡的文化,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真好!熟悉那是因为展现的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文化;陌生是因为在北京的街头看到家乡的文化太难了!感谢阿朵把家乡的文化在另一个平台展示给世界!”
 
  传承弘扬家乡的民族文化
 
  《巫卡调恰》是继《仰欧桑》和《行歌坐月》在北京首演之后,黔东南州在首都推出的又一张少数民族文化名片。5月16日和17日的演出,现场均响起十多次热烈的掌声,掌声是观众对这台节目最大的褒奖。
 
  应邀观看演出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说,这台节目非常出色,演员排练、创意,包括现代元素,就连舞台视听的音响效果和画面效果,也呈现得非常炫美。
 
  王锦强认为,像《巫卡调恰》这样的文化传播工作还需要加强,希望有更多类似节目和更多的平台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展示。
 
  观众赵先生说:“感觉就是很生活的东西在里面,包括一个生命,在苗族少女出嫁、婆婆为她洗澡换衣的那个场景和表情,体现一个年轻生命和一个年老生命的传承,那种冲击力非常强。”
 
  “非常好,非常好!我不太懂舞蹈,但是从舞蹈诗里看到苗族同胞的一种生活场景,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观众梁先生说。
 
  也有观众提出,如果整台演出有字幕介绍,会更生动。
 
  首演结束,总导演龙阿朵接受采访时说:“今天的演出其实是第一步,大家看到了,我们的演出实际上演员才20位,但是它造成的影响、氛围和展示的内容是庞大的、大气场的,体现了以小见大,以及小制作大影响。观众能接受,所以我觉得以后到国际上演出的话并不难。”
 
  作为家乡人,龙阿朵表示,要想使民族艺术可持续传承下去,需要不断再生与创新。通过《巫卡调恰》,我们可以将一系列非物质苗族文化展示出来,为民族艺术争得更多机遇与拓宽新的发展空间,让更多观众接受和传播。
 
  记者手记
 
  从镇远县常年座演的《古韵镇远》,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丁伟执导的《天蝉地傩》;从与中央民族乐团共同推出并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仰欧莎》,到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在凯里长期座演的《银绣》,再到与中央民族乐团共同推出的《行歌坐月》、《巫卡调恰》在首都舞台上绽放。不管是歌舞诗,是歌舞剧,还是舞蹈诗,以各类艺术形式存在和展现,它们无疑都是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巫卡调恰》在北京首演后,很快就接到北京舞蹈学院的演出邀请。
 
  黔东南的精品力作轮番登场,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全国舞台展演的同时,赢得全国媒体的竞相关注报道,意味着黔东南州在挖掘、发现、展示民族文化不断攀登“制高点”。一个古老而现代的黔东南,一个艺术与人文并重的黔东南、一个活色生香的黔东南,正精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新热点

更多

进口大果紫檀木暗藏大量活体害虫

图为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家具窄吉丁。检验检疫部门供...[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

古董商潜入客户家盗窃 偷走深褐色玛瑙玉石

今年46岁的兰溪人丁某,绰号老鼠,在兰溪古...[详细]

毕加索巨作拍出1.8亿美元 刷新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新浪收藏讯 2015年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