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书画名家-刘大勇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17-08-12 13:54:14

山东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书画名家-刘大勇,致力于山东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为通俗文艺研究会做出不朽功绩,为“鲁”文化之花再添绿色。

\
    刘大勇,字,愚翁,号,兰陵居士,山东苍山人。现为济南名士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院士;山东人大书画院院委;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蓝天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书法艺术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作品先后十余次在全国、全军及省市书展中获奖。其中,《金玉满堂》获中国书画作品大展唯一特别金奖,《云鹤游天》获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一等奖,《天地境界》获”国际首届龙文化金奖”、终生成就奖。 2006 年荣获“国学杰出贡献艺术家”荣誉称号,同时获“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书画类金奖。先后出版《刘大勇书法作品选》、 《健康座右铭字贴》、《三十六计行书字贴》并入选 《中国书法家选集》 、 《 山东书画家》、 《中国当代书画家 》 、《华夏碑林艺术苑》、《世界名人录》、《济南年鉴》等,《仲裁文化》长卷获世界吉尼斯记录。作品被日,美、韩、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六体书法诗
刘大勇
 
             楷 书
楷书犹如君子风,正襟危坐衣冠整。
点横撇捺有法度,永字八法最典型。
颜柳欧赵虽不同,结构解体却相通。
横平竖直相对论,方正规矩显特征。
 
             行 书
行书象棵墙头草,正草之间两边倒。
因承正书为行楷,源于草书称行草。
体势变化藏奥妙,师古不泥中庸道。
删繁就简合自然,羲之兰亭是代表。
 
            草 书
古今都说草书难,融和正行隶与篆。
线条灵动多变幻,行云流水畅酣然。
连带环转有快慢,笔走龙蛇舞翩翩。
点画韵律挺关键,浓淡枯实加提按。
行笔顺序可倒颠,偏旁替代要记全。
二王法帖神韵现,超凡脱俗意境远。
 
             隶 书
隶属小篆分秦汉,四体八分有根源。
方劲古拙波委婉,蚕头雁尾最特点。
逆入平出能连断,蚕雁无双不可变。
多临曹全和张迁,写好隶书并不难。
 
             篆 书
篆书分为大小篆,仓颉所造有悬念。
上古文字无争端,中华传承五千年。
六书结构划圆转,尚婉而通是特点。
朴拙雄奇才耐看,李斯碑帖多钻研。
 
            魏 碑
楷书家族出魏碑,雄伟奇绝惹人醉。
方峻棱厉蕴姘美,残碑断碣有韵味。
造像运动多宏伟,留存笔迹生光辉。
摩崖金刚堪称最,草情篆意都兼备。
 
    理论文章
    书法与文学的相通性
    书法和文学虽然分属两个艺术范畴,但在创作主旨、载体功能、立意构思和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多相通之处。首先,从创作主旨上看,书法和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创作来抒发作者情感的。因此,二者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其次,书法和文学作品都是以"字"作为载体进行表情达意,传递情感和理念,展示神韵和心境的艺术。二者都通过笔墨表达作者所思所感,因而在传递艺术的同时也传递思想观念,都具有教化的实用性。第三,从立意构思上看,书法和文学作品整体立意和构思都非常关键。王羲之在《书论》中强调,凡书贵乎深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末作之始,结思成矣。这充分说明,书法下笔之前要经过深入地思考,只有成竹胸,才能下笔有神,达到高妙的境界。文学作品也是同样,需要经过精心审慎的构思,才能使描摹的物象清朗生动,使表达的思想深厚隽永,使作品充满艺术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茫。第四,从艺术手法上看,书法和文学作品都讲究全与粹、虚与实的完美结合。书法作为一个艺术类别,表现方法和技巧讲究基本的执笔、运笔、结构、章法。点线笔画还必须构筑出字的骨、筋、肉、血,充满生命的灵动感和节奏感。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这对于文学作品也同样重要。山水、草木、鸟兽、人文都是有生命力的物象,好的文章在笔墨挥洒处固然倾注了作者的热情,但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写作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是文学家心思所在。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就说明了文学创作要讲究用词的精妙。前人言,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但书法要表现神采,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这就像文学作品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来实现一样。一味追求神采而不讲究法度对于书法和文学的艺术表现都将有大的影响。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书法帮助文学作品充满厚重或灵动的美感,文学帮助书法日益完善深刻。都是通过笔墨描摹物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书法与绘画的相通性
    书法与绘画是我国古今艺术门类中两种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象一对同根同源的孪生姊妹,在中华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上共同展示着高雅的魅力。因此,自古以来都有“书画同源”之说。研究发现,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环节,无不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环节一脉相通。
    首先,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他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分。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保存有大量图画文字,这些字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从这些图画文字中探索书画艺术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书画艺术是先有绘画,后有汉字;先有汉字,后有书法。换句话说,书法艺术是以绘画为基因,以汉字为依托的。书法与绘画是血缘相通的姊妹艺术。
    其次,中国书画在笔法上有相通之处。一是工具相同。中国书画的创作工具都是使用毛笔、墨汁和宣纸。二是笔法相通。书法与绘画都十分强调“用笔”,即使用毛笔作书作画的方法、法则、技巧、规律等等。书法和绘画都离不开线条的造型艺术,绘画“用线”与书法“用线”的演变脉络,都是由单纯到复杂。中国书画运笔的行--止,疾--徐,体现了人的情感速度和大自然速度的千变万化。中国书画所表达的感情起伏、心绪抑扬、生离死别、慷慨激昂等等,均含于行--止之间。历史上书画名家关于“以书入画”的妙语警句很多。明代唐寅在《论画用笔用墨》中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可见,中国绘画将书法的“用笔”应用于创作,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三是墨法同源。中国书法和绘画都强调“墨韵”。俗云:“墨分五色”。“五色”一般概括为浓、淡、干、湿、焦。“墨法”的功能,在绘画上表现为使所画更能显露出轻重、向背、明晦之感,在书法上则表现为使线条更能展示出神韵、气势、妙趣之味。清代龚贤说:“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工事也。”清代王石谷更具体地说:“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用墨)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
第三,中国书画在意境上有相通之处。书法和绘画共同的最高境界乃:“中庸”、“内敛”、“优雅”。而这一贯穿其中的最高追求均以“人格”为理想的终极目标。这就必然导致它们共同存在的相互连带和相互依赖关系。溯源问宗,中国书画正来源于中国先哲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表现的是“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而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诗歌,书画,音乐,舞蹈共同组成了这一庞大的文化体系。在历史的演进中她们通过自律,自我校正,自我放弃,自我批评和自我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东方文明。
 
              书法与舞蹈的相通性
书法与舞蹈的艺术媒介不同,但它们的艺术表现规律是相通的。提取书法的笔画、结体、章法,与舞蹈的形体、动作组合、队形编排等方面,进行具体详细的比较,能得出些许两类艺术在空间运作规律上的共通之处。因此,人们常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
  首先, 书与舞的审美同取。谈“美”是一切艺术热衷的话题,而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审美本体地位的是“象”与“境”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意象”、“意境”、等,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标准之一。所谓“意象”既不是单纯的客观物象,即审美意象不是物的特征;同时它又不是纯粹主观心意的产物,既不是主体空幻臆造的产物。而是处在审美的主体和对象的互动联系中,一种主体的“情”和对象的“景”的交融之物;并且它还体现出超越纯粹物象自身的追求“道”或“气韵”的特征,一种超越具体形似和物质特征的内在精神追求。它代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内核。
  在我国,文字的产生本来是代表语言和传达思想的工具,并不是一种艺术活动,中国的文字诞生的雏形就具有简单的刻画符号和图案式的古文陶,文字与绘画一开始在它们的孕育期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它们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门类,由此而形成“书画同源”之说。鲁迅在谈到汉字地起源时说:“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写字就是画画”。它包含了形象性的特征和造型美的因素。而且从创作和接受过程看,观象以取意,以象而尽势乃至以象评书都离不开象;从书法形式构成看,线条形成根源于象,书势构造模拟于象,形式整体效法于象,象之影不离书之左右。因此,可以说取象说是中国书学最重要的理论,它那生动、具体、形象的属性,用线条将丰富的感情体验作以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在凝聚在短暂的一挥之中,即化物态为情思,变具象为抽象。无疑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义的艺术。
  而舞蹈是一门怎样的艺术?--它是运用身体的线条,以其动态、力感和节奏来向人传达情思与审美感情的艺术。在玛丽·魏格曼认为:“时间、力量和空间,是给舞蹈以生命的三要素,是三位一体的基础。在这舞蹈的三要素中,空间是舞蹈家活动的真正王国。由于舞者自己创造空间,因而空间是属于他的。这空间不是可以触知的、有限的、具体的真实的空间,而是诉诸想象的、非理性的空间。这空间打破所有身体的界限,可以转化为外貌流畅的姿态而进入一种无止境的意象里去····” 因此,舞蹈艺术所揭示的无止境的意象的空间也就是一种想象的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书法与舞蹈其实是互为表里的,“笔歌身舞,通于吟咏”,犹如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歌,它们既可以表现形象的美,也可以表现抽象的美;既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抒发主观的情感。
    其次,书与舞的“静”、“逸”相和。中国的书法笔墨体现着人的品格、气节和儒家风范的精神,由此而说“书,心画也”的名言。以画见精神、见情志。古人评价笔墨常以“士气”、“书卷气”、“雅”来称赞好的笔墨,笔墨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对道禅精神的体现,《笔法记》载“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笪重光在《画筌》中也谈到笔不能躁动,行笔需心静气平,用墨且精练淡雅,且虚无朦胧,如雾中看花,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使我们体会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审美境界。舞蹈《书韵》以一个鲜明的书法者的形象出发,第一段在“静”的意境中展开,随着古筝缓缓地进入,舞者的身体随着音乐缓缓的舞动起来,并在思、行、忘的层次推进中而展开舞蹈,大部分动作在低空间进行。这一段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造型。舞者静跪于舞台中区,手持毛笔,神情灌注于笔锋,一束蓝光将整体收敛于笔锋之处。通过舞者的造型将诗人的风范以及文人墨客的气质在此悠然而发。第二,注重人物的“神态”,所谓神态即是通过眼睛来传达人物内心情感,它是心灵的窗口。在这段中舞者的那种仰身俯视的神情和起笔时犹豫不定思索的神态通过眼睛的虚无、飘渺、聚神、放神、定神、及身体的律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第三,着重“意境”的创造。我觉得它其实是在一种特指的环境中来营造出一种氛围,比方说影片《卧虎藏龙》中的那段在竹林中追逐穿梭的场景就营造出一种在竹林中的意境。而在这个舞蹈当中则是利用舞者的神态、气势、道具、灯光、音乐、等方式来共同制造意境。淡蓝色的灯光随着柔美轻脆的古筝缓缓地进入,光线照射在舞者身上……;整个舞台上的那种光线折射进观众的脑海中,利用这种方式把观众引入到创作的气氛和意境中来。在这种“静”中去感受整个舞台的气息和一种空灵的感觉。从这段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创作中的那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境界。而且在这里也体现出庄子所赞美的“淡”的那种不求名利,自自然然的平常之心,在文人的笔墨中表现气度中和,运笔中锋,不疾不躁,平心静气,在舞蹈《书韵》中也体现出一种静观、静思、独寂之美。这正是庄子、老子倡导的“大象无形”“无之以为用”“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也正是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禅宗对“静”的境界的追求。
    第三,书舞同势,气韵相通。古语有“乐者舞之心,舞者乐之容”,而著名舞蹈家邓肯也有舞蹈是“音乐视觉性的化身”一言,因此可以看出在艺术群族中,各类形式是互通相融的,那末舞蹈与书法也同样含茹着相应相融、相似相通、殊途同归的审美关系。事实也的确如此,提起书、舞关系,人们必然会想到“纸上的舞蹈”、“空中流动的书法”等形容词。而最早使舞蹈与书法相关联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和怀素。杜甫曾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而“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也” 则是对怀素的草书的描写。这即表明了书与舞通的道理和书与舞的历史性联系。宗白华先生曾把书与舞的亲缘审美关系放在理论上给予以阐述和强调,他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书法······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节奏化了的自然,可以由书法艺术表达出来,就同音乐舞蹈一样”等等。既然书舞相通,那它们的特征、换句话就是共同点到底是什么呢?书法和舞蹈同是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其性质是在运动中享受其过程之美,与结果无关。而这个过程便是“势”和“力”的延伸与迸发。事实上,“势”从字源上看,本为,后加“力”以示其原本就是一种力的形式。“势”在书法中主要指书体中往来运动的趋势,它使松散的形体变成一个整体,一个气脉流转不息的有机体;它在形式的联系中形成了互相推挽臂次起伏的张力;更使书法冲破静态的空间,真正的飞动起来。而舞蹈以表现韵律、节奏、力量和动势为美,它的“势”体现于“姿势”的静态美和“动势”的流动美,尤其是古典舞的拧倾俯仰、收放开合、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始而往返的特点与中国书学之势是互通相应的。二者皆是同样的势、同样的动、同样的生命符号,同样是感情所驱使的有节奏的力······总之一句话同样是动势的艺术符号。例如:《书韵》中的第二部分就很明显的体现出在书法笔势中的那种“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这一特点。在渐渐入耳的鼓声中,舞者的动作由“静”转入“动”的奔放与挥洒。几步欲前而退,左右闪转把动作推向一种飞动增势和回旋穿转的状态中。尤其是舞者的肢体表现出那种由上而下的s曲线型动作的时候更加说明了身体与笔的关系,以笔为主要的引导者来带动肢体的韵律,舞者的身体犹如毛笔一样在这广阔空间中挥洒出一幅幅刚劲、流畅的墨宝。
书法与音乐的相通性
书法和音乐虽然分属于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但是它们都具有节奏、旋律、平衡,变化、和谐等形式美的相通性。
音乐是用旋律书写的作品,表达作者的欢乐、喜悦、彷徨、忧愁、愤怒、激情、沧桑、坚强、希望的情绪。书法艺术是无声的乐音,让欣赏者倾倒陶醉,它的点线韵律、在静静的符号中蕴含着活力与感染力。小篆的严谨,曲线圆润自然,不过于夸张;隶书,扁平,点线稳中有动;魏书的奇巧,行笔沉稳而厚重;楷书端庄,线条法度严谨;行书,流畅,节奏韵律动人;草书飞扬,旋律狂动等一些描述书法艺术的术语,同样适用于音乐艺术。
当前,书法艺术越来越倾向于音乐感,音乐与书法结合的形式也已屡见不鲜。在适当的音乐环境中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对书写者的心境,情绪会有一定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不但能激发书写者的创作欲望和激情,还会自然地把音乐的节奏、韵律融入笔端,反映到纸上。在民乐音乐中进行书法表演,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


\

最新热点

更多

热~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展!

在8月8日的山东济南迎来了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同时为...[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