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篆刻的创作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22-11-16 17:14:03

甲骨文书法篆刻的创作

甲骨文书法篆刻的创作
远古结绳记事及其所用符号,应该是标明文字发生的萌芽状态,直至黄帝时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说明我们的先祖已告别原始状态的生活,进入了文明时期。我们今天普遍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为什么呢?因为依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确实如此。但我认为似有不妥之处,如要更确切,我们应该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最成熟最有体糸的文字,用这几个定语,我是这么认为的,孔子说在他那个年代周礼就已失传了,那么更不要说比周更早使用的甲骨文了。我们可以想象由于时代亦即文化发展和人的思想意识的局限,甲骨文时期的人们可能还创作不出成熟的文艺作品来,今天所见到的大都是以占卜祭祀记事为主的内容,也可能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新的发现。今天,我们暂且抛开针对甲骨文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单就它表现出的那种无拘无束天真浪漫的艺术之美来说,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真是对甲骨文的最好诠释!而王世贞论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结体恣肆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之语,用在对甲骨文的形容上竟是那么的贴切!甲骨文书刻者的那种自由奔放,那种妙契自然的想象力是后世书家们难以企及的,我们从斯篆、汉隶到唐楷看到的都是以法度为主,性情被规矩禁锢乃至泯没了,以至今天有的学书者竟提出要抛弃它。从秦诏版到汉简乃至颠张狂素的草书我们才能再次从中享受到甲骨文那股来自灵魂深处的强劲的活泼,毫不做作的情趣。而甲骨文的存在虽历史悠久,然大多数时间沉埋地下,自1899年发现以来,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然对于一门学科乃至作为素材引入书法创作则较年轻。由最初的各种考古学术研究延伸到书法艺术,学术成果可谓丰硕,然而以此为艺术触发点进行的创作似仍嫌不够,存在诸多不足。最初开风气者是金石学家和一些专家学者,其中罗振玉先生(图一)是首开先河的,只是他们还是以金文或小篆的笔法进行书写,还有很多金文或小篆的痕迹,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局限。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当时创作的甲骨文书法,是依据所发现的零星残片,凭的是他们扎实的文字和书法功底,他们的艺术劳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以及重要的启迪。
 \
图一:罗振玉 甲骨文篆刻
释文 罄室
 
根据现在发现的考古资料,甲骨文有朱书未刻的、有先书后刻的,甚至有未书直接刻的。曾有人研究是先刻再填朱还是先书再刻的,不管怎样,我们都感到甲骨文书刻者的伟大。如果是先刻,那么他们在当时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如此挥洒自如,是要有多么娴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如果是后刻,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书契者的潇洒和自信,刻契者运刀如笔的高超工夫。笔者也曾寻找来一些龟甲试着书刻,然而不管怎样终难达到古人的自由境界,但也发现了单刀、双刀、复刀、滑刀、补刀的多种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刻契的工具和刻契者的功力,也正是这些情况导致了甲骨文丰富多姿的线条和风貌。我们今天看原刻和原拓,它们的线条是多么的神奇、多么的诱人,我每次去图书馆看它,都令我神往之至,难以忘怀。我们从现有资料不难发现在后来钟鼎文中还能看到甲骨文的影子,这就是艺术的延续。也正因为这样当今很多书家釆用大篆的笔法来创作甲骨文,所作厚拙苍茫,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者、作品来。而以沙曼翁、潘主兰为代表的先辈则以甲骨文原生态为主攻方向,颇能体现甲骨文原有神韵。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甲骨文这一领域变得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往返。但是我们很遗憾地感到,在甲骨文创作队伍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搞的东西甚至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因此为许多专家学者所不满。我想,当代社会林林总总的现象与问题多有发生,我们的专家学者不必为此置气,而对于那些真正致力于甲骨文研究与创作的人员要善加呵护引导,因为甲骨文字毕竟属于小学范畴,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我们更要循循善诱、勤加培养,以期甲骨文之花开放得更加灿烂、更加动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入,今天我们获得了较前人更加丰富而翔实的材料,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的幸运。在这样的形势下,甲骨文书法创作越来越为人关注。我念兹在兹多年,拟在此方面作初步的探索。
 \
毫不例外,甲骨文书法同正草隶篆一样面临一个临摹——创作——再临摹的过程,我在临摹甲骨文时,先通读,再挑出刀味结构佳的进行放大,裝订成册,时常揣摩,刚开始时,写出的甲骨文总有很多篆书的影子,中规中矩,不大活泼,而甲骨文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天真烂漫,劲挺自由,所以在临累了疲劳时就多看多品味——只有掌握了甲骨文的规律,才能登堂入室,渐入佳境。而在甲骨文创作中最难的也是经常碰到的的问题是范字的不足。甲骨文书法创作同其他字体相比较难,社会上研究它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这里我们不妨多听听董作宾先生的意见:书写甲骨文书法“不能用学术立场加以限制”,有的字可以“借用初文”,有的可釆用“假借”,当然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借口做挡箭牌,碰到没有的字就可以胡编乱造,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则问题,首先尽量用已确认的字,实在没有不得已才可用假借或初文,这里还牵涉作者的学养水平,平时要多读一些文字学方面的书,多査阅典籍资料,否则要想在甲骨文领域有所作为是难之又难的。古人论书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谓,这用在其它字体可能会有争议,而用在甲骨文书写却是至论,因为甲骨文是契刻而成,以刀代笔,这就注定了它的鲜明特点,我们看甲骨原作,就不难发现它的线条质量是何等高妙,瘦劲有力,绝非是那种单调无生命力的春蚓秋蛇。
 \
常言道印从书出,这一点不假,我们从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直至齐白石,他们都有自己的书法语言,因而他们的篆刻才有自己的灵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才丰彩多姿,生动感人。反之,查查字典按图索骥,就是刀功再好,人再聪明,也只是工匠一个,哄哄外行罢了。将甲骨文入印,与书写不同,其中还有一个印化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用甲骨文作印,大多遗貌取神,很难睹甲骨真趣,其实要表现甲骨文的神趣,印要比书来得优越,因为二者都是用刀。民国年间简琴斋刻的甲骨文印饶有意味,在目前甲骨文印经典之作不多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营养。而先秦战国期间的古玺印更是移植甲骨文的最适合的土壤,二者年代接近,文字也相近。时下甲骨文所缺失之字大都可用彼时之字借假。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我们虽然还没发现甲骨文印的实物,但却有大量的甲骨文拓片在,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自己对“印”的理解,把它“化”作一方方印章,然后临摹,然后临创作结合。甲骨文的字形非常适合以古玺印式的形式进行创作,是打开甲骨文篆刻大门非常适合的一把钥匙,恣意奇放、古秀苍逸的古玺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少字的甲骨文印则更是它的绝配,只要我们平时多加熟读、临摹,做到心中有印,创作时能随心而发,那么创作出一方好的甲骨文印是不难的。学习甲骨文篆刻之初,最好先从少字印开始,在掌握了基本的甲骨文的分朱布白和字与字之间的搭配规律之后,再进入多字印的创作,就驾轻就熟了。另外,甲骨文印的章法,还要抓住一个“活”字,要灵活,随机应变,不能字典里查了几个字就不加思索的塞进去,当然,这样刻出来的固然也是一方印章,但这样刻出来的印章必然是毫无趣味的,我们刻出来的印章,不仅要有刀味,更要有韵味,诗心画意,才能刻一方意境高洁的印章,这就更需要我们的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懂一点文字学和书法(尤其是篆书,见图二)还是必须的。
\
图二:朱永灵 甲骨文书法

大家都说甲骨文多字印难刻,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还是文字的原因,甲骨文主要是象形文字,每个字基本是独立的,有它自己的个性。有时,面对一句诗句或词组,多字的,有的字甲骨文没有,想刻,就不得不用假借等方法,那就要调动你掌握的所有知识,用尽一切手段,不然就容易出错,印哪怕是刻得再好,也是次品,不能用。
来源:美术报


最新热点

更多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如何认定和管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2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发布《国...[详细]

韩新安委员:建立突发事件中全国文艺创作、征集、推选机

韩新安委员:建立突发事件中全国文艺创作、...[详细]

一线教师:减少校考是减负吗?

浙江省美术联考成绩于日前公布,2019年浙江...[详细]

“胡焕庸线”与风景名胜、世界遗产的分布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