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呈示的人生——盖祥顺艺术生涯扫描

来源:
时间:2019-08-02 13:10:34

演艺呈示的人生——盖祥顺艺术生涯扫描文 / 张俊锐戊戌岁尾,回家乡料理家父后事,晌午时分答谢亲友赶至308国道边的青园饭店。进的店来,...

演艺呈示的人生
——盖祥顺艺术生涯扫描
文 / 张俊锐
\
戊戌岁尾,回家乡料理家父后事,晌午时分答谢亲友赶至308国道边的“青园饭店”。进的店来,发现笑容可掬的老板娘好生面熟,后经聊天才得知老板是我当年知青插队第二故乡的小老弟儿,老板娘小红却是我忘年交盖祥顺的女儿,并且他俩均为我当年代课教过的学生。
此后,我决意到盖府看望老兄的遗孀,没想到当年英姿飒爽的大嫂,也被岁月刻画成了满头白发、手拄拐仗的老人。环视干净利落的客厅,一幅盖祥顺身穿白色公安制服的遗像吸引住了我的目光,这不正是四十年前我在邢台市食品厂齐大姐那里见到的那张剧照吗?我两眼深情地与他对视,顷刻之间,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他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幕一幕活现起来:
那是《东方红》歌曲每天唱响的年代,我随知青大军来到大召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村养猪场干活,与我搭伙计的饲养员是村里的老民兵连长盖根发,他经常给我讲发小“虎子”的故事。村民口中所说的 “虎子”,其实就是盖祥顺的小名。那时我还不曾与其谋面,但是“虎子”伶俐机智、调皮可爱的形象已先入为主我的心中。1977年邢台地区文工团到南宫县演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枫叶红了的时候》,应盖祥顺邀请,我和几位村民前去观看,他扮演的连长鲁大成目光炯炯、虎虎生威,给我留下精彩的第一印象。从此成为他的“粉丝”,亦是和他交谊的开始,后来我辗转到邢台、石家庄工作,和他的交往不断增多,对他的了解也日益加深。
1938年盖祥顺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大召村,其6岁母亲病故,7岁时曾任国军上士的父亲盖澍森生死不明。可以说,作为一个孤儿,他是在乡亲们的温暖和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下长大的。1956年,他凭自己的天赋考上了县评剧团,犹如孤儿找到了家。在那里,领导的关爱、组织的培养、同仁的帮助,加上他刻苦勤奋的努力,使他进步很快,仅仅三年他就成为团里“挑大梁”的骨干;1963年,他被选拔到邢台地区评剧团,后又被地区文工团“挖走”,成为“台柱子”、副导演;1978年调到石家庄地区文工团(后改为石家庄市话剧团),把他的观众群进一步扩大到了省会。
\

盖祥顺(中)主演话剧《云泉战歌》剧照
他用戏教人。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说:“艺术应当给人以愉快,同时给人以教益。”自称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文艺战士”的盖祥顺,已把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融化到了血液中。无论在哪个剧团,他都以一个文艺老兵的风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中,不折不扣做好人,不厌其烦传帮带,千方百计演好戏。他把一个演员演戏的正能量,尽情地释放到人物剧中,赞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以戏剧为旗帜,用人物剧情引导观众、动员观众、鼓舞观众,为工农兵加油助威,为新时代放歌呐喊,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和使命。他曾主演过《万水千山》的教导员李有国、《风云突变》的政治委员彭少华、《红石钟声》的支书郭长青、《大军西进》的团政委李星、《代代红》的张志成、《阴差阳错》的牛师傅等等,作为实力雄厚的演技派演员,在当年影视剧缺乏的年代,在南宫、邢台、石家庄等地,他曾经红极一时,到处都有追捧的“粉丝”。原邢台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刘长在回忆说:“1964年一位观众特意买了《毛泽东选集》四卷送给盖祥顺,他却说我们不认识、不能接受你这么贵重的礼物。那位观众说,我爱看你演的戏,早就认识并喜欢上了你。之所以送这份礼物,就是希望你好好学《毛选》,演出更多让观众喜爱的好戏。”
盖祥顺的正面人物之所以演得好,是因为他本身充满了正气。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千百万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知教育和激励了多少人。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只是当“红花”,而且甘心做“绿叶”,如:他还曾饰演过《一双绣花鞋》中的庞金彪、《戴手铐的人》中的秃头顶、《猎狼》中的崔先生、《香港大亨》中的李念华、《她的代号白牡丹》中的段伯羽、《回来吧野妞》中的保卫干部等等。他还担任过《于无声处》等剧目的后台主任,干过好多台戏的剧务。总之,只要为了演好戏,他哪里需要哪里上。著名影视演员杜志国回忆三十多年前与他联袂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大军西进》等作品的情景,对老搭档敬重有加:“我当年从部队转业到邢台时,就有幸结识了盖祥顺先生,他是一名资深的老演员,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更是我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他对待工作特别认真,尤其是在排戏时,对人物的塑造,对角色的理解,他都十分用心。我们每次排练,他都会跟我们讲述创作中的心得体会,传授他的宝贵经验。所以说盖老师在我心里是一位非常优秀、非常好的演员。”
盖祥顺演过的这些戏,不知影响了多少人。这些看不见的正能量,已被历史的烟云淹没在昨天,唯有那沉默多年的奖状证书没有遗忘:1963年,他担纲的南宫县评剧团“上山下乡”送戏事迹突出,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十佳先进单位”,同时河北省和邢台地区授予他“模范演员”证书;1977年12月,河北省举办文艺会演,他导演和主演的《人欢水笑》,荣获编、导、演最高奖,并被河北电视台录播;1979年,他主演的《新城报晓》,获石家庄市文化局表演三等奖;1991年建军节,他主创的小品《不速之客》,获邢台地区“国防之声”第三名,这年他一连囊括最佳男演员、最佳男主角和导演等多种奖项;2002年,他主演的《风雨蓓蕾》,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他入戏感人。盖祥顺50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练就了一身老戏骨,刻画的人物生动、形象、感人,戏里有戏,观众耐看。1964年他主演的《红石钟声》《风云突变》,时任河北省委主要领导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观看后,上台祝贺并合影留念,剧照在《河北日报》《邢台日报》等刊发;受“文革”冲击,他1972年复出后,先后主演了《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云泉战歌》等多部话剧,在冀、鲁、豫等省份引起巨大反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给予《云泉战歌》高度评价。2001年儿童节,他应邀主演的《风雨蓓蕾》在河北会堂向省领导及省会观众汇报演出,时任副省长才立民观看后有感而发:“这是一出难得的好戏。”他在石家庄工作的八年中,三任地市主要领导张建尧、贾然、王刚,均对他的贡献和建树给予充分肯定。
\

盖祥顺(上右)演出话剧《首战平型关》剧照
或许有人疑问:盖祥顺的戏为什么演得那么好?我感到不外乎源于三点:首先是他的人品好,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公道正派,行侠仗义。这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他的立业之基。“文革”期间,邢台市召开万人大会批斗地市委书记刘琦、宋叔华,他和几个好友冒着政治风险将其二人从会场上救出来转移走,还公开和暗中保护了一些老干部,结果他却因此被送去劳改。还有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农村老家,一个人长期单身在外,在美女如云的文艺团体工作,年轻时还有窈窕淑女的“粉丝”们缠绕,但他毫不动摇地操守着“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传统美德,忠实地履行着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其次是营养好,众所周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列夫•托尔斯泰讲:“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盖祥顺的舞台表演艺术也不例外,他多次到农村、厂矿、部队等基层体验生活,在接地气中增加营养、增进与工农兵的感情。特别是在“四清”中,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做到了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即使在“文革”期间劳改,他也当作一种漫长的体验生活来享受。正是他从新鲜生活中不断得到滋补,才有他表演艺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再次是他的定力好,也许盖祥顺天生就是个“戏虫”,此生注定他与戏剧有着不解之缘,反正他脑子里整天琢磨的就是戏。前些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少基层文艺团体工作者纷纷“跳槽”转岗,他却安心排戏,无动于衷;那些年凭他的能力、门路,给老婆、孩子整个“农转非”,那还不是“小菜一碟”?但他却不跑,也顾不上跑。有一阵儿演员“走穴”、拍影视剧挣大钱成风,他更不随流跟风、见异思迁。他依然用一颗平常心忠于职责、坚守事业,或许这就是他人生的真正意义。演员高湖南提起当年的他仍记忆犹新:“盖老师演得戏多数都是主角,他表演生动,底气十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好演员、好老师。尤其是他对演艺痴迷的老当益壮,是很多老演员难以做到的。”
他照戏做人。2005年9月24日,盖祥顺在给单位领导的书面汇报中说:“人民把我培养成一个有成就的文艺工作者,我应把自己的一切还给人民与社会,这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风格、作风和良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据我当年的工友齐妍生讲,她早在邢台上中学时,盖祥顺就曾义务辅导他们排演文艺节目,可见他对党的文艺事业数十年执着的钟情与热爱。1987年春天,由于胃病肝病的折磨,迫使他病退告别了钟爱一生的舞台。回到老家养病没几天,他憋屈得像丢了魂似的。于是便忘记了自己是个病号,骑自行车跑到南宫市有关部门,关心起家乡的演艺事业来。在了解到家乡文艺骨干缺乏、演出场所缺失、文艺活动缺少、演艺市场低俗等问题后,他心急如焚,十分痛心。这时有的朋友听说他退休了,赶紧跑来拉他这“名角儿”“大腕儿”去拍影视剧,没想到这老爷子却冒开了傻气婉言谢绝:花甲之年宁可义务为家乡的文艺事业操心费力,也不去给自己拍戏挣钱。就这样无论酷暑炎夏,还是寒冬腊月,他和年轻人一样摸爬滚打,挑灯夜战,经过仅四年的努力,他就为家乡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配合南宫市的中心工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多次帮助财政局、工商局、税务局、计生办、保险公司和一些乡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89年邢台地区首届艺术节,他表演的小品《找脸皮》荣获三等奖、《老船工》获舞台美术丰收奖。十多年老骥伏枥,锲而不舍,他为家乡导演、演出小品、话剧《一堂党课》《姐妹登记》《铁税官》《考验》《抢公公》《探亲》《窗外月儿圆》《月光溶溶》等十几个作品,1990年邢台地区授予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证书,同年51011部队授予他“首都卫士”纪念章。1992年南宫市授予他“艺苑楷模”奖匾。1992年7月11日《邢台日报》记述了他发挥余热、贡献家乡的先进事迹。2008年他居住的北胡街道办事处,表彰他为文化事业先进个人……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认为:“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老戏骨”演了一辈子戏,或许是从戏里得到了真传。无论戏里戏外,盖祥顺的所作所为都是人们打心眼里佩服、敬仰的正面人物。退休后在农村生活的十几年里,也许他已意识到这是他戏剧人生的最后舞台,“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于是,他把“人民公仆鞠躬尽瘁”的精彩一幕,作为他推向高潮的“压轴戏”演绎在了日常生活中;他把自己视为叶落归根的普通百姓村民,村里人在他身上不仅看不到一点“明星”“大腕儿”的架子,反倒成了村子里无所不管、没有名分的“义务村官”:党中央和上级党政领导有了新精神、新政策,他便成了“义务宣传员”,走到哪里给村民们宣传讲解到哪里。村里一度发生入户盗窃案件,他便成了“义务治安员”,无论白天黑夜,有空他就走街串巷、义务巡逻,见到生疏的面孔就要盘问。哪里搞文艺活动来找他指导,他便成了“义务辅导员”,来者不拒,扔下家里的活就走,有一年帮市里排春节联欢会,直到大年二十九才回来。村民有了家庭纠纷,他便成了“义务调解员”,村民盖其双夫妻脾气暴躁,两口子经常吵架,每次都是他不厌其烦地劝解调停。盖玉锁夫妇和盖邦恒夫妇,两家两口子分别闹矛盾,一气之下这两个媳妇都赌气跑回了娘家,古稀之年的盖祥顺骑着自行车往返十几趟,跑到崔家屯和新河县沙窝村,不辞辛劳、苦口婆心做工作,直到两个家庭都重归于好。村民家里有了红白事,他又成了“义务服务员”,总是急忙赶过去攒忙,拖着年迈有病的身体,热心地跑前跑后、忙里忙外。
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盖祥顺的遗物中,我看到他晚年非常推崇并认真手抄的一段毛主席语录: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从他70年的人生背影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舞台上的英雄人物,还是生活中的凡夫俗子,这“一辈子做好事”,才是他孜孜追求的艺术人生、最高境界。诚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言:“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

最新热点

更多

中国内地最贵陶瓷诞生:雍正御窑拍出1.472亿元

原标题:中国内地最贵陶瓷诞生:雍正御窑拍出1 472亿...[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山东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原标题:山东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详细]

中国最“贵”的两棵树,一棵配有专门的警卫,一棵投保1个

最昂贵的树——武夷山大红袍茶武夷山大红袍...[详细]

孝敬父母有四层境界,你在哪一层?

幸福,永远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有的人一生...[详细]

“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7月2日将于山东美术馆展出

到山东美术馆感受非洲文明——“非洲雕刻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