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著书42万字致力传承聊城杂技

来源:
时间:2015-07-28 11:04:10

酷暑盛夏,74岁的王大民正忙着校对出版社送过来的《聊城杂技》书样,由他和聊城市杂技团书记曲保东共同主编的这本书,拟于年内出版。


  酷暑盛夏,74岁的王大民正忙着校对出版社送过来的《聊城杂技》书样,由他和聊城市杂技团书记曲保东共同主编的这本书,拟于年内出版。
 
  虽然尚未面世,但曾任聊城杂技团团长的王大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这是聊城市第一部系统介绍聊城杂技史论、节目、人物等的百科全书,为填补聊城杂技专著空白之作。
 
  这部历时3年编著而成的、42万字的《聊城杂技》,收录了王大民30多年的杂技文化研究成果,与其说它是聊城杂技的百科全书,还不如说它是王大民作为一个杂技历史记录者的有力见证。
 
  从这部书中,你会知道,为什么中国杂技界会称王大民为“中国杂技的活字典”,你也会知道,作为中国杂技历史记录者的王大民,对聊城杂技甚至是中国杂技,到底有着怎样的痴迷。
 
  填补空白之作:一部聊城杂技的百科全书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杂技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颇负盛名。
 
  然而,即便具有这样的国际影响力,长久以来,聊城杂技历史上仍然存在一个遗憾,那就是,至今尚没有一部专业著作系统介绍聊城杂技的前世今生。
 
  好在,这个遗憾马上要被弥补--今年年底,一部42万字的文学专著《聊城杂技》,即将创作完成并出版面世。
 
  聊城杂技团原团长王大民说,即将出版发行的这部《聊城杂技》分为杂技史论、节目撷萃、人物春秋、杂技文摘以及史话钩沉等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是聊城杂技历史上的精华内容。
 
  杂技史论中包含了20余篇文章,详尽而权威地论证了聊城杂技乃至山东杂技的悠久历史,“聊城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就已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据说,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
 
  节目撷萃更是收录了聊城80余个登台演出抑或是民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节目,这里面可细分为杂技节目、马戏节目等6大类,其中,节目撷萃的代表作《梅花桩飞叉》、《快乐的炊事员》等,分别在国内、国际杂技比赛中荣获大奖。
 
  在这些杂技节目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当属意境杂技和杂技主题晚会了,因为它们将杂技元素、戏曲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服饰元素融于一体,从而让聊城杂技走上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由王大民编导、聊城杂技团演出的意境杂技《夫妻餐馆》,参加第二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比赛荣获黄鹤铜奖;同为意境杂技的另一个节目《海底拾趣》,1996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比赛荣获优秀表演奖。
 
  除此之外,《聊城杂技》中的人物春秋、杂技文摘部分,由专业人士奔赴全国各地,寻访老杂技艺术家,得到第一手资料整理而成。其中,包括聊城近代杂技最早传人李半仙、曾摘得蒙特卡洛马戏节“金小丑”奖的聊城籍杂技演员程娟等等。
 
  或许,这样一部百科全书,仍然写不尽聊城杂技的苦辣酸甜,但这42万字,力求向后人书写出聊城杂技的“江湖变迁”。
 
  痴迷杂技艺术:一个中国杂技的忠实记录者
 
  提及聊城杂技,就不得不提起聊城杂技团原团长王大民。
 
  跟杂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大民,对杂技的感情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这种痴迷直至现在也没有任何削减。
 
  王大民编导的杂技节目3次在国际杂技比赛中获奖,多次在国内获奖,编撰的杂技论文8次在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获奖,曾在国家级刊物出版发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杂技评论、杂技剧本等杂技文字近200万字。
 
  其实,年已74岁的王大民也有着自己的欣慰和遗憾。
 
  作为连续30余年为国家级权威杂志《杂技与魔术》供稿的王大民,为自己的这份坚持感到欣慰。1982年,王大民在这本杂志上刊发了第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王大民就直接提出了“聊城是中国杂技之乡”的说法。
 
  此后的数十年里,王大民的文章屡屡被这家杂志选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开始,《杂技与魔术》连续三年刊发了,王大民为央视春晚杂技节目写就的文学评论:“力与美的交响”--看蛇年春晚杂技《冰与火》有感、“叶片上的恋情”--看马年春晚杂技《梦蝶》有感(此文2014年4月3日《文艺报》转载)、“一幅隽永的水墨画”--看羊年春晚杂技《青花瓷》有感。
 
  这对于王大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认可。因为在同领域,从未有一个人被这家杂志如此“重视”,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大民的评论文章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堪称当今中国杂坛第一人。
 
  如果说这是王大民欣慰的地方,那么,去年入选《中国杂技老艺术家传略》则是他骄傲和兴奋的地方。
 
  这部由中国杂技家协会编著的作品(上、下卷)中,收录了全国179位杂技老艺术家,山东省有3名杂技艺术家入选,聊城仅有王大民一人名列其中。
 
  其实,真正让王大民激动的,不是他编导的节目获得的一个又一个的奖项,也不是看着自己的名字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级杂志、报纸上出现,而是业内对他的两个“封号”。
 
  一个是“杂技历史的记录者”,一个是“中国杂技历史的活字典”,这两个“封号”一个注明了王大民终其一生痴迷杂技艺术的忠诚,一个认定了他对中国杂技付出的心血,肯定了他在聊城杂技甚至是中国杂技历史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一直坚持杂技创新的王大民也有着别样的遗憾,那就是他早年前编排的杂技主题晚会《花之韵》,因种种原因未能在聊城演出,而在国内其他地方,却诞生了百余场这样的杂技主题晚会。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花之韵》是全国第一部文字杂技主题晚会脚本,它开了中国杂技文学脚本的先河。
 
  聊城杂技江湖:一门传承千年的绝美技艺
 
  朴实、英武、粗犷。王大民眼里的聊城杂技有着这样的特点,其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
 
  即将出版的这部《聊城杂技》中,将聊城杂技的前世今生从头到尾,详详细细地讲述一遍。
 
  有史料记载,聊城杂技从角抵开始发展,在远古时代被称为蚩尤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奇伟之戏;在汉代发展为百戏;到元代时,被称为耍把戏;现称为杂技。
 
  历经几千年的江湖变迁,如今的聊城杂技,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技巧,由单纯的技巧表演转变为技巧表演与舞蹈、音乐、服装艺术和谐统一的综合艺术。杂技团要适应这种转变,唯有节目创新。
 
  这其中必须要提到的一个节目就是《梅花桩飞叉》。王大民说,过去这个节目一直是在地上舞叉,后来,他们把它编为男女演员在7根1.8米高的铁桩上对舞,创意新颖,技巧、表演形式都有新的突破。
 
  此后,《梅花桩飞叉》在第三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夺得“银狮奖”,之后又问鼎文化部“创新奖”,并参加45周年国庆演出。这些无一例外地证明,观众的审美意境在发生着改变,而杂技不创新就势必会失去观众,杂技必须与时共进。
 
  从1993年到2004年,这阶段杂技走的是主题晚会化;从2004年开始,杂技走的是剧情化的道路。说起创新时,王大民坚持这样的观点。
 
  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王大民这样说,当前,是收获杂技主题晚会剧本的最好季节。
 
  杂技主题晚会,都有鲜明的主题,感人的故事,如被国外媒体赞为“芭蕾的奇迹,杂技的经典”的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创演的《天鹅湖》;被国内媒体誉为“一台杂技感动一座城”的山东省杂技团为中国第十届艺术节献礼的《聊斋遗梦》,讲述痴情书生与狐仙凄美的爱情故事。
 
  聊城杂技的变迁,像戏曲等艺术形式一样,与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发生深刻变革紧密相关,但作为一种千年传承的绝美技艺,要想让杂技走向复兴,必须将它与其他艺术形式 (音乐、戏剧、舞蹈等)有机结合,将其发展成一门高雅艺术,扭转人们对传统杂技“辛苦”“危险”“残忍”以及认为杂技演员“出身卑俗、头脑简单”的看法。

最新热点

更多

错版币水印头像倒印:有人出价百万收购

100元人民币的水印头像居然是倒着的,但它有各种防伪...[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