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解《万物》
来源:
时间:2015-04-28 11:07:53
尽管票房未如预期,《万物生长》依旧堪称李玉导演作品履历中的另类。

尽管票房未如预期,《万物生长》依旧堪称李玉导演作品履历中的另类。它不再剑走偏锋、搏击审查,规规矩矩按青春片打法讲了个成长故事;它不再充斥独大的女性视角,而是结合了原著冯唐的男性视角,双线并行。
但,《万物生长》依旧保有了李玉的棱角。她按照自己的情感观,给原著中只有三场戏的柳青塑造成了女主角,用她来做自己的代言人。她依旧钟情于“真实表演”,相当多的场景都是演员们即兴发挥而来。
李玉用一句话总结《万物生长》,“我就是女版秋水”。
李玉也经历过片中韩庚的情感历程,她对成熟的年长异性的向往坦诚得不加修饰
PART1
“我就是女版秋水。我也不喜欢小鲜肉,喜欢比我年长的男人。”
李玉说:“我就是女版秋水。”这句自我评价,是解开《万物生长》的钥匙。
的确,对过往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很容易得出“冯唐直男癌,李玉直女癌”的结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像包括《万物生长》在内的“北京三部曲”只是冯唐的自传作品一样,影版《万物生长》也只不过是李玉用最本能的女性视角看青春和爱情的“普通”作品。
换句话说,李玉只是用女性视角去解构了《万物生长》这本原本男性视角切入的作品,跟“癌”离得有点远,顶多有点儿“炎症”。
李玉说自己是女版秋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是她体验过跟秋水一样的情感经历。二十多岁时,她也谈过一个年纪相仿的男朋友,他的意义相当于片中的白露,“那时候我们俩身边的朋友都各自反对我们跟对方在一起,因为都觉得对方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给不了你”。尽管如此,两人关系还不错,“经历了几年之后,当我们现实生活真正好转的时候,问题却来了,争执、吵架、互相觉得疲倦。这个时候,生活中突然出现一个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为什么我不愿意跟他”?
直到现在,李玉的情感观依旧没变。“我到现在为止也不喜欢小鲜肉,我还是喜欢比我年长、能带给我更多的男人。我需要那种可以碰撞的人,而不是说单纯谈恋爱就好玩了。这跟片中秋水的想法是一样的,不是简单的劈腿,我不是女权主义者,甚至在这件事儿上,觉得女性也有同样的诉求,以此去苛责男性,是不公平的”。
也许正因为此,原著中只有三场戏的柳青,被李玉放大成了女一号。不仅如此,范冰冰(微博)(微信号:fbbstudio916 )出演的柳青风情万种,相比朴实无华的齐溪版白露,在外形及动物性的吸引力上,也占尽优势。
冯唐的男性视角和李玉的女性视角交锋,就这样具象化到秋水和柳青的戏剧冲突中去了。
PART2
“范冰冰的性格并非风情万种,她其实是个挺干脆的人。”
《万物生长》已经是范冰冰和李玉的第四度合作,回忆起最初的相识,李玉感慨说:“那时候她刚演完《手机》(电影版 电视版),相当于大家都知道她了,但她在电影上还是作品很少的状态。她当时的经纪人王京花给我推荐的她,我其实觉得她跟《苹果》里我要的女演员状态不一样,但我喜欢演员带有不确定性,合作的空间更大。”
从《苹果》一路走来,范冰冰没在李玉的片中演过“正常人”,但“我们已经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了,彼此信任”。这次的《万物生长》刚找到范冰冰时,李玉觉得很兴奋,“柳青的状态和现在的她很像,但结果她告诉我,她跟这个角色特别不像⋯⋯后来我也发现,范冰冰的性格并非风情万种,她其实是个挺干脆的人”。
“范冰冰跟我说,真正的风情万种应该只给爱她的人或她爱的人看,‘我要每天都风情万种,那我就成神经病了’。所以,片子里她必须按照我的方式变得风情万种,最重要的是,在秋水面前,她还要承担一个姐姐的身份”。
为了强调这个“姐姐”的身份,李玉甚至改变了自己一如既往鼓励演员自我发挥的拍片习惯。比如说台词的自由度依旧很高,但“有一些我规定必须要的台词,必须保留”。范冰冰对李玉的改变有两种反应,大多数时候是“导演你怎么跟原来不一样了啊”?另一种,是在类似说完“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无法安宁。”之后,对着李玉嚎啕,“李玉,我恨你,这谁写的台词?太狠了”!
总而言之,在李玉的打造下,原著中仅有三场戏的柳青,摇身成为了电影里的女一号。她经过社会的打磨,光滑剔透,对足够聪明但涉世未深的秋水来说,充满了致命吸引力。而这,跟李玉现实中个人的感情观无缝对接。
强化柳青这个符号的同时,秋水身上原本自带的杰克苏光环无意识地被削弱了许多。最直观的一场戏,当属秋水和柳青在解剖室缠绵后的撕逼。在发现自己无可救药爱上对方、却无法承认对方价值观的同时,秋水只能用小男孩的方式对柳青大喊“鸡的方式”。他忘了,柳青告诉过他,“这个世界没有对错,只有真假”——这句台词,不仅是小说里没有的,而且属于李玉不准演员发挥的“规定动作”,甚至整场解剖室的戏份里,也只有“鸡的方式”这句对白,是李玉规定必须有的,其它台词,全是范冰冰跟韩庚自由发挥而来。
李玉半开玩笑说:“柳青这话显然是假话,但秋水就是以为她是那种靠出卖身体获得利益的女人。他以为他早看穿了世界,其实不过就是个一点都不懂的小屁孩。”
PART3
“原来还想过请柯震东来演秋水⋯⋯韩庚给了《万物生长》更多。”
这种男女视角的交锋,自然也在韩庚出演的秋水身上有所体现。比如,原著里,初恋小满对秋水来说是个美到极致的幻象。电影里,小满成为了秋水青春的终结。李玉这样定义这种终结,“柳青的任务是让男孩有非常重大的成长,小满则是让他有一种反思,人生当中,到底谁是最重要的?这是他青春期成长特别痛的一笔,也是成长最快的一笔”。
为了点出这种反思,李玉又提点了一句台词,“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多么的自以为是,我以为我一眼能看清生活,没想到自己才是始乱终弃的那一个”。可能自己都觉得这句台词会让人误读,李玉补充说:“其实,年轻男孩的世界都是很简单的,但实际上,情感是多层次、很复杂的。我写这段旁白的时候其实挺有感触,这不光是一个男孩的反思,也是我们自己的反思,我是在理解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相比剧作上的呈现,出演秋水的韩庚,是另一个值得提及的惊喜。李玉开玩笑说:“这个角色之前还找过柯震东,你看,我们还算幸运吧?”谈到选择韩庚的具体原因,李玉还是那句说过很多遍的“诚恳”。
“他憋太久了,没有人相信他是个演员。他有这样一份心,我觉得无论如何都能做出来。我们做了很多训练,目的都是为了打破自己、给出最本真的表演。我给他举例子,婴儿他啊啊啊地哭,有时候不是饿了或者疼,就是为了引起大人注意。这就是表演,是人最本真的表演”。
对于超水准发挥的韩庚,李玉却并没有居功。“大家都说你把韩庚打造成这个样子,让人惊喜,但是我觉得韩庚给了这个电影更多,我其实是很感谢他的”。而在表演之外,韩庚为此还放弃了去太空的计划,“他为了这个梦想报名、培训准备了很久,跟拍摄有冲突,我不希望他走,讨论之后,他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了”。
从韩庚说起,李玉根本停不下来,最后干脆把自己选男主角的标准,给归纳总结了。“本质上,我不是特别喜欢大眼睛的男生,你看我用的梁家辉、佟大为(微博),都是小眼睛。柏霖还好一点,算帅的,绍峰也是帅的,帅不要紧,但眼睛里一定要有东西,我觉得他们眼神里都有让人听动容的东西”。
李玉回忆起最初拍电影曾经连审查的存在都不知道
PART4
“以前不在意票房是没意识到,当时拍电影都不知道有审查。”
和李玉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万物生长》依旧延续了不少其标志性的风格元素。比如“打破虚假”的真实表演。
对“真实表演”情有独钟,源自李玉早年还在拍纪录片时的真实故事。“那时我们去拍一个长期在山上往下扔孔雀给游客看的女人,她如何工作,甚至因为长得漂亮被游客骚扰这些。有天她下山回家,我们跟拍,她忘记了胸前戴着麦克风,就在厨房跟她儿子说,千万不要说这不是我们的家,别说漏嘴了。这其实是她借来的房子,不是她真正的家,她真实的家要更破”。
这段早年经历,让李玉对“真实”有了新的理解。“真实是相对的,眼见都不为实。所以,再指导演员演戏,我再也不那么主观了,‘这就是我要的,只有这一种方式我是觉得对的’。生活中千变万化,你怎么知道这个是生活里头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我会跟演员真诚地交流。比如背叛这场戏,怎么做到极致?我们都从生活里头出发,自己有没有过背叛?我讲戏的时候所有人都得出去,因为可能会谈到自己很隐私的部分,这样演员真正从人、而不是演员出发,去唤醒他最真实的部分”。
这种“真实”,在《万物生长》里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依旧是那场解剖室的撕逼戏。拍这场戏时,范冰冰和韩庚双双喝醉,部分台词都甚至念得含糊不清,李玉最终从一个半小时的素材里,剪出了六分钟。选择标准则是,“哪部分让你最痛,就用哪部分”。
相比传承,《万物生长》突破的地方,简单粗暴来说,就是它更加“商业性”。李玉坦言,“我以前不在意,是因为我没有意识。我是做媒体、拍纪录片的,离这个行当太远,你想我当时傻到什么程度?我拍《今年夏天》的时候,都不知道有审查,都不知道有三大电影节。现在在意,也是因为票房背后还是代表观众的认同,它不是个死数字,它背后是一颗颗跳动的心”。
这种“商业性”不仅体现在剧作上,对李玉而言,更加体现在创作心态上。不管你是否喜欢《万物生长》,你得承认,这部片的剧情,是《红颜》、《苹果》以来,离“审查”这个李玉的老朋友最远的一次创作。
对此,李玉说:“扛不过它呀,但是从我内心来讲,我还是希望保持棱角。也有人开玩笑,说你磨圆了是为了滚得更远,但那个远可能不是我的方向。我希望当五十年过去我们都没了的时候,大家再想到这个时代,会看看我的电影⋯⋯你要扛不过生扛,那不就是愚蠢吗?所以,你要想办法找到这个通道,我现在正在挖,还没有完全挖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