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曲艺奇葩流芳百世

来源:泉州晚报
时间:2015-11-06 11:36:12

泉州是有名的“戏窝子”,不仅戏曲文化发达,还活跃着大量丰富多彩的闽南民间歌舞,这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


  泉州是有名的“戏窝子”,不仅戏曲文化发达,还活跃着大量丰富多彩的闽南民间歌舞,这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泉州的文艺工作者长期从本土丰富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文化元素,创作了一批兼具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反映了泉州文艺创新的巨大活力。 
 
  “南海明珠”高甲戏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被誉为“南海明珠”,古老雄浑、诙谐风趣,流播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也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高甲戏”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末。高甲戏的形成、发展,与浓郁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其表演源于民间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最受闽南观众欢迎的地方剧种之一,鼎盛时我市高甲戏民间职业剧团多达两三百个。高甲戏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丑角表演尤具特色,被我国著名文艺家高占祥赞为:“以丑演美,华夏一绝。”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丰富,保留的传统剧目有60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又创排了一批精品,将高甲戏表演艺术推向全新的高度。其中,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创演的《连升三级》,多次奉调晋京献演,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郭沫若、田汉、老舍、邓拓等为之题诗撰文,盛赞高甲戏丑角表演达到“登峰造极”,誉称《连升三级》是一颗“南海明珠”,1993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之一”。1994年4月,《大河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同年7月该剧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成为福建首个入选“五个一工程”的戏曲节目。2011年6月,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暨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晚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泉州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成功折“梅”,该剧主演、国家一级演员陈娟娟成为那一届梅花奖获得者。
 
  “天子传音”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与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泉州北管自清光绪年间传入泉港,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历代传承。其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优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享有“天子传音”之美誉。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泉港曾拥有50多个北管教习馆,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北管乐队。其间,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台湾、东南亚等也有不少北管乐社。近30年来, 泉州北管乐队多次参加国际性、国家、省、市文化交流比赛活动,多次获奖,赢得广泛的赞誉。
 
  “东方迪斯科”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解放前,古城泉州随处可见流浪的民间艺人三五成群,手持渔鼓,腰扎草绳,头结草辫,沿街舞蹈行乞。解放后民间舞蹈工作者多次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加工,使泉州拍胸舞继续传衍生息,保留至今。现今的《拍胸舞》则常以大型广场舞蹈的形式出现,表演风格开阔、明朗、热烈、欢快,队形变化有序,粗犷中透出美感,古朴中融入现代,因此又被称为“东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以“打七响”为基本动作,表演风格粗犷古朴,热烈欢快,诙谐幽默,自由活泼,妙趣横生,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前几年泉州成立了拍胸舞蹈协会,加强泉州拍胸舞蹈的弘扬和推广,并频频亮相于重大文化交流平台。
 
  全国唯一宗教剧种打城戏
 
  泉州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泉州、晋江民间由宋元以来僧、道宗教法事演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因仪式中有“打地下城”(即“破狱”)和“打天堂城”的科法和武术、杂技之艺能表演为标志而被称之为“打城戏”。该戏作为中国唯一的宗教剧种,是泉州传统戏剧的一朵奇葩。2008年,打城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泉州打城戏源起于道教祭祀活动,发展和成熟于道、佛法事表演。无论是内容与形式,都与宗教紧密相连、与民间民俗活动相依相存。打城戏表演文武兼备,戏路广,富有宗教特色和闽南乡土气息,展现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如何抢救保护打城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0年5月,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挂靠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成立,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作体制,抢救传承打城戏。2012年9月份,泉州艺术学校首届打城戏专业开班,年过九旬的打城戏老艺人洪球江领衔教学,让他们学到“原汁原味”的打城戏。同时,还邀请名家一道携手帮助教学工作。
 
  歌舞创新 精品迭出
 
  《刺桐风情》引发文化“乡愁”
 
  “要深入地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好具有闽南民间特色的歌舞,研究、创作、推广这些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艺术珍宝,让它们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泉州市闽南民间歌舞传承中心负责人陈伟亮说,2014年,泉州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在菲律宾举办“闽南文化菲律宾行”文化展示周,泉州歌舞剧团创作了一台具有闽南特色的《刺桐风情》歌舞节目,赴菲律宾演出给菲律宾观众,特别是华人华侨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受好评。
 
  闽南歌舞《刺桐风情》是泉州歌舞剧团新的品牌,这是一台闽南歌舞的综艺节目,吸收了泉州民间舞蹈、地方戏曲文化元素,将泉州南音、木偶、梨园科步、高甲丑角和拍胸舞等融入节目当中,还有独特的惠女服饰和婀娜多姿的采茶女。该节目到东南亚演出特别受欢迎,让许多海外闽南人备感亲切,触动他们孩提的记忆,引发文化“乡愁”。
 
  《素馨花》为新中国五十华诞献礼
 
  1999年,泉州歌剧团隆重推出大型歌剧《素馨花》。该剧于当年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2000年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2001年获福建省文艺百花奖。
 
  《素馨花》讲述元世祖时期波斯女奴阿依莎与晋安号水手唐海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元初,在“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刺桐港,波斯姑娘阿依莎与中国水手唐海生真诚相爱,历尽挫折,始终坚贞不渝。那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素馨花,跨越时空阻隔。“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刺桐古港,重现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回荡着一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颂歌。
 
  《光明之城》 再现刺桐古港辉煌
 
  在2006泉州旅游文化推介展示会上,泉州隆重推出大型主题歌舞《光明之城》。
 
  《光明之城》以泉州的各个时期为背景,以泉州辉煌的刺桐港海外交通史为亮点,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古城泉州的发展、繁荣,撷取特色鲜明、具代表性的泉州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以及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精华,表达了两岸人民对海峡美好未来的共同祝福。该剧在艺术、包装、表演等方面都打破了原先的老传统,进行大胆的尝试,很好地挖掘出泉州的深层次文化。
 
  2011年,我市又推出闽南民间歌舞剧《古厝娶亲》,这是我市继大型歌舞《光明之城》后又一传统文化创新力作,进行常态性演出,着力打造成为旅游文化新品牌。该剧以泉州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婚礼为主线,通过歌舞形式讲述泉州女子出嫁的整个婚俗过程,很好地“串”起了泉州丰富的民俗文化。同时,在歌舞中融入泉州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闽南文化精华,让观众充分感受泉州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乡愁》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桥梁
 
  2012年,泉州歌舞剧团和永春县文化馆携手打造交响诗剧《乡愁》。该剧参加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届全省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优秀节目展演,获综合演出二等奖和13个单项奖。
 
  交响诗剧《乡愁》以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为背景,结合朗诵、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将经典作品活化于舞台,对中华游子的爱国爱乡情怀进行艺术诠释,展现中华民族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和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美好愿望。剧中以诗人与故乡、故人的不解之缘为贯穿全剧的主线,着重刻画诗人与母亲、腊妹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悲欢离合。
 
  舞蹈《姑嫂看戏》获全国群星奖
 
  2010年6月,舞蹈《姑嫂看戏》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舞蹈比赛奖暨中国第九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最高奖),这是泉州舞蹈获得的最高的荣誉。
 
  舞蹈《姑嫂看戏》又名《咱厝的演出队》,由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叶晓丽创排,《姑嫂看戏》运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高甲戏丑角中诙谐、夸张的表现手法,有声有色地刻画了改革开放闽南乡村欢歌笑语新面貌,妇女们看戏、学戏、演戏的新形象,凸显了新时代新社区幸福和谐的新景象。2010年9月,这一节目还获第七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优秀奖。
 
  叶晓丽还运用闽南民间歌舞素材,创排了《阮厝的银腰带》又名《海的女儿》,2014年10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随泉州市政府文化交流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文化交流演出。

最新热点

更多

崖柏缘何成市场新宠

今年以来,崖柏身价不断飙升,市场不断升温。8月下旬...[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