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曲艺社

来源:
时间:2015-05-08 11:45:43

在北京延寿街胡同的一间平房,看上去稀松平常,门外却挂着一块写着“老戏楼”的招牌。把一间平房称为戏楼确实有些夸张,但真有一个曲艺社在此演出。

  在北京延寿街胡同的一间平房,看上去稀松平常,门外却挂着一块写着“老戏楼”的招牌。把一间平房称为戏楼确实有些夸张,但真有一个曲艺社在此演出。只是这个名叫“魁德社”的曲艺社里,老板、演员加票房,里里外外就于小章一个人。
 
  走进这座“戏楼”,在不足10平方米的狭长小屋里,两边是用木板搭成的简易座位,一次最多容纳五六名客人。舞台一角放着于小章演出所用的全部“家伙什儿”,几把三弦、两套牛骨做成的“哈拉巴”和几副快板。
 
  从于小章租下这间小屋,这家“一个人的曲艺社”已经坚持了9年。虽然这里的演出条件有些简陋,但于小章告诉记者,“魁德社”是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招牌,自己已经是第三代传人。小屋的一面墙上贴满了老照片,照片里有于小章的祖父、父亲和年轻时的他。于小章的祖父于德魁是著名的京韵大鼓弦师,当年是北京“曲艺十老”之一,也是魁德社的创办人;他的父亲于少章人称“三弦圣手”,当年曾为大明星周璇、胡蝶伴奏过……这些过往历史都是出身曲艺世家的于小章引以为傲的。
 
  平日里到于小章的曲艺社里看演出的客人大多是到北京前门一带游玩的外地游客,但由于位置较偏,门面又不起眼,每天能来光顾的客人并不多,有时一天也无人登门。
 
http://d8.sina.com.cn/pfpghc2/201505/06/a8ee94efc32648cd95ef4520e4629788.jpg
  每当有客人进门,于小章总是热情招待,卖力演出。每次演出包括3个节目,一段单弦岔曲儿、一段牛骨数来宝以及一段快板书,这些也都是曲艺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表演之中,于小章会向观众介绍所表演的曲艺形式和手中乐器的历史,并强调,“这都是北京传统文化里的宝贝,三弦一响,老北京味就来了”。
 
  北京是曲艺重镇,旧时北京天桥一带的曲艺演出市场曾十分红火,名家迭出,“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写的便是昔日北京天桥的热闹场景。随着天桥的衰落,北京的曲艺演出也越来越少,有的曲艺门类甚至面临失传。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北京的曲艺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市启动了“北京曲艺抢救性保护工程”,重点保护传承濒临失传的曲艺门类,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举办的“曲艺进校园”活动,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了北京曲艺文化。
 
  于小章告诉记者,自己会一直演下去,但还是希望能收到几个徒弟,但只能从小孩教起,“一把弦子,不下个十年功夫,是练不出来的”。曲艺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老艺术家们的坚持,还需要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最新热点

更多

进口大果紫檀木暗藏大量活体害虫

图为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家具窄吉丁。检验检疫部门供...[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赵氏凤鸣壶:从丑货到凤凰

5月5日,赵国洁在工作室向记者和圈内收藏家...[详细]

《西游记》邮票在滇发行:几小时就抢空

2014年发行的特种邮票《长江》 ■ 都市时...[详细]

边纸上的金矿让邮票身价倍增

邮票邮票邮票对于许多集邮爱好者来说,在购...[详细]

游客六类不文明行为将被拉黑:包括损坏文物古迹

中新网5月1日电(生活频道 陈薇伊)五一小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