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世界中的“中国式未来”
来源:
时间:2015-03-18 10:17:00
2015年3月16日上午,威尼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坐标上海。
2015年3月16日上午,威尼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坐标上海。
“我倒想反问一句,为什么不选上海呢?”被问及选择上海造势的原因,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奥奎·恩威佐下意识反问。
的确,只要回顾上一届十多场中国平行展,“脑补”上百艺术家闯荡威尼斯城的阵势,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解答。
不过,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主展区的主题馆,依然被视为一张得到世界认可的入场券。今年共有4位中国艺术家入选主题馆,分别是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届时,他们与来自53个国家的136位艺术家,在七个月的展期中,共同谱写“全世界未来”。
预知未来,先望过去
自去年十月首次公布主题“全世界的未来”开始,策展人恩威佐彼便一直在落实作品的布局。“说起‘全世界的未来’,它给我们思考当代艺术的机会。全世界的广义范围,使我们包容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流派的艺术,就像是‘议会’的形式,百家争鸣。”总策展人恩威佐说起主题的含义。据他介绍,在来自53个国家的136位艺术家中,有89位首次参加本次展会,其中许多来自“所谓的边缘地区”。
不过,即使主题设为“未来”,本次展会大多数作品的灵感却来自真实的历史。比如,在主展区绿园城堡内,为了纪念1974年艺术家以作品声援智利、表达反法西斯的立场,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三卷《资本论》将以“清唱剧”的形式,不断进行现场诵读。再如,马蒂乌·克莱比·奥波莱恩则在双年展上为传奇作曲家尤利乌斯举行追悼会,他用四架三角钢琴演绎三首曲子,分别是《邪恶尼格尔》、《同性游击队》和《疯狂尼格尔》。另外,一组合唱团将于现场带来改编自“传世纪”的清唱剧。
除此之外,一些代表历史记忆的作品也将展出。诸如布鲁斯诺曼于1970年代创作的霓虹灯雕塑,哈伦·法洛奇所收录的87部电影剪片辑等,都将在展览现场统一呈现。
对于未来与历史的关系,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指出:“本次展出的作品背后都有厚重的历史,展现双年展风雨的120年,双年展活跃于艺术、建筑、舞蹈、剧院、音乐、影视中,让过往随处可见,保存在历史档案中、体现在图画里和建筑中,借用本雅明的观点,双年展给人辨证的力量。”而恩威佐则表示:“过去与未来中,艺术建立了一种与艺术家、与当代社会、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回顾过去,来选择未来的方式。”
世界中的“中国式未来”
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今年3月5日,威尼斯双年展官方透露四位参展主题馆的中国艺术家。其中,徐冰曾于1993年携作品《天书》,首次登陆“威双”现场;今年,他将带来一件本年完成的大型雕塑,作品将被放置在主展区——军械库展区船坞区。
众所周知,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馆聚焦最重要的作品,它是展览学术性的保证。恩威佐称,他并未设立选择艺术家或作品的标准,而是通过走访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实地考察艺术家工作室,来发现他们近期创作的方向。恩威佐对四位艺术家做了如下评论:“徐冰的参展作品很像本杰明雕塑文化,它尺寸很大,但细节图像却很丰富,整件作品注重建构科学;我很早认识邱志杰,但一直没有机会合作,他得知入选参展时很惊讶,但我记得上次去他北京工作室时,看到了非常棒的图纸和绘画;曹斐这两天在香港展示作品《乐旧,图新》,她为双年展带来的是一个影像作品,分为4个部分,仿佛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也是一张反射更多区域的全景图。季大纯的作品则融汇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意向。”
另外,中国馆的策展主题也首次在发布会中揭晓——“民间未来”。中国馆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担任策展团队,邀谭盾、陆洋、刘家琨、文慧、吴文光参展。谈及“民间”,基金会理事长崔峤指出:“‘民间未来’呼应了‘世界未来’。每个公民社会存在‘民间’,它都是独特的;同时 ‘民间’体现着当下中国非常包容又赋予挑战的立场和精神——自然、自发的行动力和创作空间孕育主流取向之外的诉求和创作。”
谈及获邀参展的五位艺术家,崔峤表示:“他们是中国当代视野主流之外的一群个性十足的创作者,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传统体制之外的探险家,但其创作根基都是来自于民间的传统,同时结合跨学科的创新。”据她介绍,谭盾和陆洋的作品分别来自饮食文化和佛教艺术《山海经》。另外,自1999年建立的“生活舞蹈工作室”、“草场地工作站”,以及 “中国村民影像计划”的部分作品,也将被搬至中国馆的舞台。其中,“中国村民影像计划”的拍摄者大多是“草根导演”,他们所拍摄的素材均取自民间。
崔桥提到:“目前中国呈现在国际视野中的形象,或是世界经济政治意义上的大动作,或是国内社会环境治理中的挑战。我们是否可以松动一下目光,看看每日生活工作的报纸、艺术、经济、话语、权力、商业,这里或许有中国人历经沧桑而美丽的生命力,更进一步,我们能否跨越艺术的想象力,跨越国家馆的定义,跨越国家的定义,感知、思索这一切现实。”
欧洲双年展的“美元时代”
除中国馆外,部分国家馆把展览方向指向中国,比如圣马力诺国家馆的策展方案 “‘友谊’中国计划”,策展方案中显示:“世界上最小的共和国之一,与最大的共和国之一的艺术交融。”其中,中国作为主题国共有7位艺术家入选。李磊作品《伊甸园》和《庞贝的焰火》将在罗达宫的两个展厅中展出。
上述种种事实证明,除却主题展之外,威尼斯双年展已逐步向中国艺术家敞开大门,以国家馆、平行展为主。其中,平行展始于2007年,面向更多想要加入威尼斯双年展的机构和艺术家。所有平行展的申请方需是非营利机构。另外,平行展的申请方需支付威尼斯组委会申请费,2013年的价格约是含税价20万人民币。当然,这仅是所有费用的冰山一角,还需缴纳6-7个月的展场费、当地服务公司的费用以及运输、保险、印刷等费用。去年,肖戈策划“大运河”时,曾向雅昌艺术网算了一笔平行展的花费:“国内50万能办好的展览,当地要300万。”因此,不少媒体诟病中国平行展,称其实对抗意大利的颓靡经济态势。
本届双年展共有44个平行展项目,按照两年前的价格,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在平行展上可斩获近百欧元,不过相比两年前,欧洲经济整体疲软,欧元持续贬值。因此,不难想象,在“欧元跌成美元”的2015,被称为“双年展之母”的威尼斯双年展,肩负比以往更重的要务:如何撬动“艺与名”,拉动跌入“美元时代”的滚滚收益?
恩威佐给了答案:“我们来到了中国。中国已是不可忽视的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