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爱好者拿起摄像机记录民族生态影像

来源:
时间:2014-10-27 11:05:43

连续跟拍3天,素材累计数百分钟……何春这个土生土长的广西南丹瑶族姑娘,拿起摄像机,拍摄制作出了一部记录本民族文化风俗的36分钟纪录片《文化守护者》。

    连续跟拍3天,素材累计数百分钟……何春这个土生土长的广西南丹瑶族姑娘,拿起摄像机,拍摄制作出了一部记录本民族文化风俗的36分钟纪录片《文化守护者》。
 
    不光何春的《文化守护者》,还有东兴京族的哈节、新疆维吾尔族的刀郎舞、四川凉山彝族的手工艺品……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来自中国各地,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描绘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历史文化和民间工艺的“民间”纪录片,成为珍贵藏品。
 
    “普通人拿起摄像机,从自己的视角、思维方式讲述本民族的文化故事,打破了传统民族志片段性的缺陷,使记录更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看着这一部部来自“民间”的宝贝,广西民族博物馆博物馆研究二部主任龚世扬感叹道。
 
    故事缘起2003年,广西开始筹建生态博物馆,以少数民族生活的村寨为单位,建立起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2011年,囊括了南丹白裤瑶、那坡黑衣壮、东兴京族等在内的10所生态博物馆全部建成。
 
    “不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镜头完成‘文化记忆工程’。”龚世扬说,但是在刚开始,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不会使用摄像器材,更谈不上镜头语言、后期剪辑等专业的知识。
 
    为了使农民掌握基本的拍摄技能,广西民族博物馆以10个生态博物馆为依托,陆续开展了“摄影摄像培训班”。
 
    从摄像机的中景远景到设备的推拉摇移,从影片的剪辑合成到字幕的配放,龚世扬和同事们手把手地传授当地的农民和民间爱好者。学习者将自己的创意、想法拿出来讨论后,拍成短片,在班上播放,大家提建议,然后再进行修改。
 
    “培训一般不超过一周,人数最多一次是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吸引了包括周边县区的摄影爱好者、农民超过50人。”龚世扬介绍,截至目前,培训班总共办了8期,培训超过300人次。
 
    经过培训的当地民众,开始用镜头“搜索”身边具有传承、保护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记录那些正在黯然远去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最后的成片在生态博物馆里循环播放。
 
    为了给这些珍贵的民族生态影像更广阔展示空间,2013年广西民族博物馆连续两次举办记录影像展。将于2014年11月举行的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专门开辟“乡村影像单元”,并设置了优秀影片、文化遗产贡献、生态博物馆组织等奖项。目前,除广西外,组委会还收到了来自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作品。
 
    “对于记录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变迁,农民的兴趣很高,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硬件问题,不少生态博物馆只有1台摄像机和1台电脑,条件好的地方农民自己有数码摄像机,条件不好的地方农民只能空有热情。”龚世扬说,农民们用“自拍”的方式坚守、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带来的震撼与感动是全新的。

最新热点

更多

设计最复杂怀表将拍卖:有望拍出千万英镑

一只号称“全球设计最复杂”的金怀表,下月将于瑞士日...[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盘点世界上令人眼晕的玻璃观景台

日前,国外网站Elviajero com盘点了世界上...[详细]

走进“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

沙河渡槽工程全长11 9公里,工程起点位于沙...[详细]

景区推火葬场游戏 躺“棺材”玩“火化”

万圣节还没到,深圳多个景区已遍布“鬼怪”...[详细]

河南一景区环卫工扮“蜘蛛侠”悬崖上捡垃圾

“若游客爱护环境,我让人笑话没关系。”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