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军旅文艺中的英雄精神回归

来源:
时间:2014-11-12 12:29:48

军旅文艺,这些年走过很不平坦的路。谈军旅文艺,很自然想起30多年前的一件事。

  军旅文艺,这些年走过很不平坦的路。谈军旅文艺,很自然想起30多年前的一件事。
 
  1980年秋天,由《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一场“新星音乐会”的演唱活动,海军政治部的女歌手苏小明以一曲《军港之夜》引起轰动,演出后一边是赞扬,说这是军旅歌曲一种创新。而另一边是批评。有人公开站出来说,这类近似朗诵似的吟唱,曲调咿咿呀呀的,没有军旅气势,纯属靡靡之音。还有的权威人士甚至说,军人是要打仗的,是要替国家站岗的,怎么能宣传让他们“睡觉”呢?两种不同观点的尖锐对立,最后传到了上将叶飞那儿。叶飞在301住院,他让从事教育工作的妻子王于耕出面,邀请多位内行人再次看苏小明演唱的录像带。此后就在病房里,将军开了座谈会,接见了苏小明。叶飞将军听完座谈表态:《军港之夜》带子我听了,好嘛,有海味,有兵味,军旅歌曲也要多样化,不然怎么百花齐放?那就大胆唱吧!
 
  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禁锢,大家已经对抒情类歌曲很陌生了。一种新的门类一旦被推崇,立即形成一种时尚和风潮。可以说,《军港之夜》是中国军旅歌曲的一次大转折,这个转折,便是后来舞台上以充斥兵哥哥、兵妹妹之类的抒情歌曲为标志。此后诸如《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小白杨》等一大批此类歌曲广为流行。
 
  抒情歌曲的流行,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需要,这对繁荣文化或许不是件坏事,然而,当一种类型的曲调唱了许多年后,人们突然发现,老这么唱下去是不行的,这种吃偏食的现象,实际上有碍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人们审美精神的全面培育。特别是当我们周边狼烟四起,硝烟味越来越浓的时候,军营的士兵依然在唱那些咿咿呀呀的准情歌似的歌曲,就像1937年的上海街头,当日本的炮火已经在周边响起来时,上海滩上却弥漫着让人心醉的“何日君再来”。
 
  对这个感触最深的还是今天军营的军人。已经有些年了,军队每逢有重大的任务,需要鼓劲打气,需要振奋精神,需要提振士气时,带兵人突然发现,《军港之夜》《兵哥哥》《说句心里话》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很不合时宜,是无法作为战前动员的歌曲进行合唱的,因为那些歌曲在出征队列里提不起劲,常常唱得人心里发软。它与《大刀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完全不是一个味。没歌曲唱,一时成为带兵人的焦虑。在地方流行的,未必适合军队,适合休闲娱乐唱的,就不能拿到战场上。
 
  一支数百万人的军队,没有适合壮军威鼓士气的战歌,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让人担忧的事,当军队的领导层发现,抒情类歌曲的一统天下已经对军队整体文化建设产生了影响时,就觉得必须正视。不错,军旅歌曲既要反映绚烂多彩的精神世界,但绝不能没有铁板铜琶的雄壮之曲为军旅壮行。
 
  于是,从2004年开始,总政治部开始有组织地创作适应部队阵前鼓士气的军旅歌曲。有了《战士就该上战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等一批豪迈昂扬的好歌。有了“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是虎就该山中走,是龙就该闹海洋”的铿锵歌词。但是,这类歌曲因为是命题作文的形式,特别好的歌曲还不是太多,曲调和内容都难以与我们的传统歌曲如《解放军进行曲》那样的铿锵豪迈相比。而军营对英雄旋律的呼唤其实由来已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在关键时刻能凝聚军心士气的艺术之声,不论东西方都是如此。史料载,1945年,当时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孙立人部,在缅甸远征作战中,一位师长曾指挥部队高唱《八路军进行曲》。按照孙立人本人当时的解释,只要是我们中国人写的,能给我们中国军队鼓舞士气,能够激励我们消灭日本人,都应该是好歌,部队都可以唱,我要的是它振奋军心的那股劲。
 
  每想到此,我还想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法西斯德军已经攻至莫斯科郊外,眼看兵临城下,大军压境,德军用肉眼已经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塔尖的危难时刻,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苏联红军战士是唱着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雄壮的英雄主义乐曲,踏着昂扬向上的英雄节拍,悲壮地走向反法西斯的烽火战场的,他们有的甚至在吟诵着普希金英雄主题的诗歌。同样,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战士高唱英雄战歌的雄壮声音与枪炮声形成共鸣,这就是军旅艺术的伟大力量。
 
  伟大的艺术滋养着伟大的精神,成就着一个民族英雄的历史。我们的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也是最光荣的一页,同样需要这样的情怀去抒写。我们的《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八路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曾经以昂扬激越的旋律,唤醒和振奋着我们亿万民众的抗战热情。我们在困难和危机的时刻,人民就会想到从这些旋律中寻找慰藉,寻找力量,凝聚士气和人心。
 
  然而今天,我们有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能够奉献给人民,能够在国家危难时刻振奋亿万民众的士气?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实行围堵的时刻能够激发全民同仇敌忾的力量呢?想来想去,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太少。我们不反对抒情歌曲,但是,如果军旅文艺只把这类内容作为主项,而军营必须有的铁板铜琶的时代之声成为短板,那无疑是走偏了文艺的大方向。
 
  两位集团军军长曾这样告诉我:现在要提高军心士气,我们是绝对不会请那些所谓明星大腕进军营进训练场的,因为他们唱的那些东西,损害的是士气,涣散的是军心。比如那些甜得发腻的《兵哥哥》之类,那些近乎哀怨和诉苦样的《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一类,我们的军队什么时候向社会向人民以“诉苦”的形式要求理解我们的奉献了,那还叫人民解放军吗?说到底,那不叫军旅艺术,那些让人浑身发软的东西,上战场之前,决不会激发官兵的精气神。还有,如今文艺大腕的做派,已经在精神上离提高战斗力很远很远了。不瞒你说,现在部队真有行动,我们带兵人心里明镜似的,我们知道什么东西能给战士提劲提神。我们想给部队看的是苏联电影《解放》,想看的是过去的《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还有《亮剑》那样的鼓劲的片子,让全军官兵上下嗷嗷叫,抖的是一支军队的精气神。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军队文艺,整个缺乏这样的作品。不缺的是脂粉气贵族味,我们一个民族,在“甜蜜蜜”和无聊的笑声中身子骨已经被弱化得患缺钙症了。
 
  这两位集团军军长从现实角度,道出了今天文艺的重大弊端。
 
  艺术舞台如此,电视荧屏更是这样。这些年,同样在影视界有一个与军旅歌曲相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打着市场和收视率的旗号,制作一些与当代军营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许多电影电视剧,不是考虑价值观如何,部队建设需要不需要,而是能不能卖大钱。受这种倾向影响,一些穿了军装的靓女帅哥,撇着让人听不懂的网络腔,比画一些类似侠客的武打动作,打着特种兵的时尚招牌,演绎一些多角恋爱和情变的荒唐故事。有的戏在消费女兵题材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不仅仅满足于谈谈恋爱,搞点情感,竟然让部队女兵露出深深的乳沟、穿上三点式去与敌搏斗。再如被社会各界批评的某些关于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因受收视率误导,不研究历史,不挖掘素材,只习惯搜奇猎异、吸人眼球,本来宣传人民抗战的抗战戏,一度成了“抗战神剧”。
 
  当然,军旅戏值得思考的东西,在影视界是有普遍性的。军旅戏的价值观追求滑坡,不过是整个影视市场的一个侧面。去年,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排名,就让人触目惊心:7月1日这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的纪念日,除中央一套在播史诗剧《寻路》外,各地卫视如何庆祝党的92岁生日的呢?按央视收视率统计的节目排行榜名次是《天天有喜》《第九个寡妇》《天涯明月刀》《乱世佳人》《婆婆来了》《女人的抉择》《书香门第》等等,这个顺序,是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在13亿人口的大国热播的作品,几乎全是被观众诟病的格调不高的所谓“脑残戏”“家斗戏”“戏说戏”。
 
  我经常这样想,在我们今天的文艺中,我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我们伟大的人民从不被敌人屈服的顽强意志哪里去了?影视作品除了逗笑取乐之外,为什么就找不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了呢?难道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中国,我们的民族文化难道已经滑落到低层次的搞笑浅薄的娱乐了么?难道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以富有伟大思想著称的伟大民族,如今只剩下没有思想引领的庸俗傻笑吗?如果这样一些作品就是文化走向市场的体制改革标志的话,我们不能不发生怀疑,认为这是对党的文化体制改革导向的曲解和误读。
 
  当前,对军旅文艺发展的关注,可以说是全民性的,人民关注军旅文艺,是因为军旅文艺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历来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军旅文艺路在何方?恐怕还是要切切实实地回到创作本身上来,回到认真而不是敷衍地体验生活上来。

最新热点

更多

摸摸书画倒爷的道儿

2014秋拍即启,书画市场中的“倒爷”跃跃欲试。对于“...[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故宫推出首款儿童iPad应用 带你玩转故宫

在紫禁城高高的红墙里,昔日的皇帝究竟怎样...[详细]

世界十大著名国家图书馆

世界十大著名国家图书馆1、美国国会图书馆2...[详细]

四川29个景区红叶指数出炉

进入深秋时节,四川一些景区红叶逐渐进入观...[详细]

世界上最美的7家书店

如果你看过电影《日落之前》(Before Sunse...[详细]